如何從網絡上刪除個人資料
互聯網上充滿了各種個人資料,無論是社交媒體、舊論壇帖子,還是過去的購物紀錄,這些資訊可能會被企業、廣告商甚至不法分子利用。如果希望減少個人數據的公開程度,以下步驟可幫助清除或隱藏資訊,提高個人隱私。
1. 刪除社交媒體和舊帳戶
許多網站保留了過去的帳號,即使多年未使用,資料仍然可能被搜索引擎找到。
- 刪除不必要的帳戶:進入「帳戶設定」或「隱私選項」,查看是否有「刪除帳號」的功能。
- 修改公開資訊:無法刪除的帳戶,應刪除個人照片、聯絡方式和任何可識別身份的資訊。
- 撤回授權應用程式:社交媒體可能與第三方應用程式共享數據,應檢查並移除不必要的應用程式權限。
社交媒體刪除指南
✅ Facebook:進入「設定與隱私」>「帳戶中心」>「個人資料設定」,選擇「刪除帳號」。
✅ Instagram:前往「帳戶設定」,點擊「帳號刪除」。
✅ Twitter(X):在「設定與隱私」內選擇「停用帳戶」,系統會在30天後永久刪除。
✅ LinkedIn:點擊「帳戶偏好」>「帳戶管理」,選擇「關閉帳戶」。
2. 刪除個人資料搜尋結果
搜尋引擎可能會收錄舊網站的個人資料,即使已刪除原始內容,快取頁面仍可能存在。
- 向Google申請移除資訊:使用Google移除工具提交申請。
- 要求網站管理員刪除內容:若某網站發布了個人資料,可聯絡網站管理員,請求刪除或匿名處理。
- 使用「不讓搜尋引擎索引」功能:部分網站提供「禁止索引」選項,可防止未來被搜尋引擎收錄。
3. 清理數據收集網站
許多網站專門收集和販售個人資料,包括電話號碼、電郵地址和住址。
- 查詢個人資料是否被公開:Have I Been Pwned 可檢查是否有電郵或密碼外洩。
- 向數據收集公司申請移除:美國和歐盟地區的隱私法允許用戶要求企業刪除個人資料,例如:
- Whitepages(白頁查詢)
- Spokeo(個人資訊查找)
- MyLife(背景調查)
- 使用隱私保護服務:如 DeleteMe 或 OneRep,這些服務可定期掃描並刪除個人資料。
4. 修改帳戶隱私設定
如果無法刪除某些帳號,可透過隱私設定減少個人資料的曝光程度。
- 將社交媒體設定為私人:避免公開發佈內容,限制只有朋友可見。
- 移除舊的發文與相片:定期檢查社交帳戶,刪除過時的個人資訊。
- 關閉個人檔案的搜尋功能:部分平台允許用戶禁止外部搜尋引擎收錄個人檔案。
5. 保護個人數據的未來隱私
預防個人資料外洩,從日常使用習慣做起。
- 使用不同的電郵地址註冊網站:避免使用主要電郵註冊不熟悉的網站,可使用臨時信箱。
- 定期更改密碼並啟用雙重驗證:確保帳戶安全,避免資料被駭。
- 避免填寫不必要的個人資料:購物網站或論壇可能要求填寫額外資訊,應只提供必要的部分。
6. 申請數據刪除權
香港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允許用戶向企業申請刪除個人數據。
- 聯絡企業客戶支援,請求刪除儲存的個人資訊。
- 提交「查閱個人資料要求」,向資料持有人要求提供已儲存的個人資訊,並請求刪除。
- 監管機構投訴,若企業拒絕刪除數據,可向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提出投訴。
7. 使用更安全的瀏覽方式
限制個人數據的曝光,減少被追蹤的風險。
- 使用無痕模式瀏覽網頁:避免瀏覽紀錄被保存。
- 安裝隱私插件:如 uBlock Origin 或 Privacy Badger,阻擋追蹤程式。
- 切換至去中心化搜索引擎:如 DuckDuckGo,避免個人搜尋紀錄被記錄。
結語
互聯網上的個人資訊,若不加以管理,可能會被不當利用。定期檢查公開的資料,刪除過時或無用的資訊,是保護個人隱私的有效方式。